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月24日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其中,薛其坤院士来自山东蒙阴,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1999年设立,2000年首次颁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截至2023年度,共有37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生活帮》记者发现,历年来的获奖人员中有5位来自山东,他们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薛其坤,山东蒙阴人
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
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薛其坤,来自山东蒙阴。他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李振声,山东淄博周村区人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奠基人
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李振声,来自山东淄博周村区,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是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山东人。
他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王忠诚,山东烟台福山区人
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忠诚,来自山东烟台福山区。他提出“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率先在国内采用并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颅脑显微手术。
80年代,他摘除了直径为9厘米的巨大动脉瘤,把我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带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郑哲敏,出生于山东济南
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郑哲敏,出生于山东济南。他科研生涯的最早期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水轮机叶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来因为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他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
张存浩,籍贯山东无棣
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
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张存浩,籍贯山东无棣,他接手的第一份工作,是解决中国石油资源匮乏和朝鲜战争对燃料供给的双重压力。
80年代以来,张存浩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化学激光新体系和新“泵浦”反应的研究;开展了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分子激发态光谱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Science》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
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中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在2013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中,张存浩榜上有名。2016年1月4日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2025 年 6 月 30 日上午,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五楼录播教室内暖意融融,一场以 “致敬芳华 薪火相传” 为主题的教师荣退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2025-07-01 来源: 大众网
6月30日下午,青岛高新职业学校党委书记孙洪传同志以“恪守‘四风六纪八规’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为题,为全体党员讲专题党课,深入阐述新时代党员教师严守纪律规矩、锤炼过硬作风的重要意义与实践
2025-07-01 来源: 大众网
7月1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成永江率队深入各学院,实地检查2025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六十多项赛事备赛工作。
2025-07-01 来源: 大众网
在宁波市教育局的再三阻挠下,历时4年、逾期2年,兴宁中学和蛟川书院两所“公参民”学校至今未完成整改。
2025-06-25 来源: 大众网
2025年6月5日,中国自动化学会正式公示第九批“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共建示范校”名单,临沂实验中学凭借其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扎实基础、创新课程体系及突出育人成果成功入选。
2025-06-24 来源: 大众网
近日,我校与聊城大学MPA教育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开启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校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2025-06-24 来源: 大众网
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祖国的明天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5-06-24 来源: 大众网
6月19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孟繁营以《拥抱新质生产力浪潮,在电气强国征程中绽放青春》为题,为电气工程系入党积极分子讲授思政课。
2025-06-22 来源: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