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浪漫主义的经典与中华民族的磅礴史诗在琴键上交汇,一场跨越高校的艺术合作也达到了新的高度。11月17日,旅欧钢琴家宋飞与青年钢琴家廖先冀双钢琴音乐会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成功举办。这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音乐盛宴,更是两校深度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为探索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提供了生动范例。

音乐会以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浪漫旋律开篇,在《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雄浑气势中推向高潮。

两校的合作并非偶然邂逅,而是基于艺术理念共鸣与资源互补的必然联结。这份合作根基早在两位艺术家的求学岁月便已埋下伏笔——宋飞与廖先冀早年同赴乌克兰求学,共同浸润于苏联钢琴学派的深厚艺术滋养中,相似的学术背景铸就了天然的艺术默契。如今,这份默契转化为两校合作的纽带:宋飞以乌克兰利沃夫国立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与室内乐双博士的功底,担任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国际钢琴艺术中心主任,深耕国际音乐教育与交流;廖先冀则作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以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名人堂中国入选者、十八项国际大奖得主的资历,成为西方古典音乐教学与演绎的标杆。两位艺术家的跨校联动,让两校在音乐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实现了精准对接。

这场双钢琴音乐会的曲目编排,堪称两校合作理念的艺术化表达,彰显了“中西融合、古今对话”的文化追求。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对演奏者的情感同步性要求极高,廖先冀凭借对浪漫主义作品的深刻理解与宋飞的室内乐协作功底,将为作品注入新的艺术张力。而《黄河》钢琴协奏曲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宋飞经钢琴大师殷承宗亲授的演绎经验,与廖先冀的磅礴表现力相结合,通过双钢琴的音域互补,既保留原曲的雄浑气势,更凸显民族精神内核。新编钢琴曲《茉莉花》则以创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如同两校合作中对经典教育模式的传承与突破。
据悉,两校已构建起“演出联动+学术共享+人才共育”的多维合作体系。此次音乐会正是该体系的集中呈现。此前,该音乐会已于10月26日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上演,形成了“跨城音乐对话”的艺术矩阵,有效促进了高雅艺术资源的共享与流转。

在学术层面,两校联合开设“双钢琴艺术工作坊”,共建“钢琴艺术数字资源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前沿的艺术理念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上,“校园青年钢琴新秀交流计划”让两校学生得以互访学习、参与大师班,实现了专业素养与艺术视野的双重提升。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在近期音乐节中斩获的佳绩,正是这一合作模式育人成效的有力证明。

“这种联动让高雅艺术的种子在校园沃土中生根发芽,实现了1+1>2的育人效应。”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对此次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种模式打破了高校间的壁垒,将首都师大的学科优势与山外大的实践特色有机结合,为音乐教育开辟了“理论+实践”的全新路径。

从更深层次看,此次合作超越了单纯的艺术交流,构建了高校协同发展的新范式。它不仅是东西方音乐文化对话的桥梁,更是高校美育工作的创新实践。通过“名家引领+校园浸润”的模式,将高水平的艺术演出转化为生动的美育课堂,真正践行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音乐会的掌声虽已落幕,但两校合作的序章才刚刚奏响。未来,在“高校联动+名家引领”模式的持续推动下,首都师范大学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将继续携手,在艺术教育的赛道上,共同奏响更加动人的时代乐章。
撰稿:刘梓桐
摄影:刘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