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山东科技大学70余载的办学历史划定一个重要的时间坐标,2004年,必定是镌刻在其发展里程碑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山东科技大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正式形成泰安、济南、青岛三地协同办学的格局,也由此开启了与青岛这座开放之城的深厚渊源。
作为深耕能源领域的老牌煤炭高校,山东科技大学历经多次合校、搬迁与拆分,一路披荆斩棘中,成长为一所历史底蕴深厚、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创新实力强劲的省属高水平大学。
2020年,山东科技大学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被确定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A类潜力学科建设高校。
在全新的历史坐标下,山东科技大学如何更好发挥学校在矿业、安全等领域的学科底蕴和优势?
如何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突破性进展?
又将如何带领学校讲好服务“国之大者”的故事?
日前,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君松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王君松
推动安全学科进入国家“一流”
在采访中,王君松不止一次强调,山东科技大学的传统是守正创新、返本开新,而这个“本”就是煤。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特色高校,倘若不锚定能源领域、不深耕行业特色、不擦亮学科底色,盲目向综合类大学同质化靠拢,放弃‘强特扩优’的发展路径,很快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山东科技大学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一黑一蓝”发展格局——
“黑”是深耕煤炭能源领域的传统底色,彰显着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学科根基;
“蓝”则指向蓝色科技革命的时代浪潮,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新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学校基于传统能源学科的深厚积淀,开拓以储能技术、海洋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为突破点的蓝色创新疆域。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为自己的未来擘画了一幅清晰蓝图:
到2030年,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到2035年,基本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引领的一流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到2050年,全面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1至2个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从时间轴来看,山东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小目标”,便是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
“这五年,我们想改变学校的‘双非’面貌,全力冲刺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在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后,进一步推动一流学科群的扩容升级。”
王君松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山东科技大学将发挥学科建设引领和支撑作用,实施“学科筑峰攻坚工程”。
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以有组织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人才一体化跃迁。
另一方面,建强“安全引领、行业特色、信息支撑”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加强“安全+”“+安全”学科集群建设,着力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防护、深地资源安全开采、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障、深海资源安全开发、应急救援装备创研等重大技术难题。
“同时,积极促进‘空、天、地、海’多学科交叉融合,全力建设露天煤矿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攻克国家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科学难题的综合实验场,为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产出提供平台保障。” 王君松说。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的贡献度
高校是区域发展的智慧引擎和创新源泉。
今年,山东科技大学一项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的课题“煤矿粉尘防治基础理论与预警技术及装备”已顺利完成,它由5个学科方向组成的专家团队集智攻关。团队研发的“呼吸性粉尘智能传感监测”技术,解决了煤矿职工的职业健康防护难题。
像这样的成果转化案例,在山东科技大学还有很多。学校厚植安全学科优势,主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产业发展,有组织开展科研协同攻关,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学校自主研制的“嵙海”系列无人船三赴南极科考。
“不抓学术、不抓有组织科研,一所大学很快就会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被淘汰。”王君松表示,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实施学术兴校战略,推进有组织科研,将工科为主体的科技优势,系统转换为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提升地方服务能级的动力和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学校科研经费合同额达7.6亿元,到账经费4.8亿元,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但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三年,学校力争将科研经费规模提升至10亿元量级。”
“服务山东、服务青岛”始终是镌刻在山东科技大学发展坐标上的核心关键词。
“回溯当年,青岛以极具诚意的政策举措吸纳山东科技大学落地,而今学校已形成雄厚的人才矩阵——拥有4位两院院士,引进多位发达国家院士,多次荣获‘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这正是长期扎根青岛所积累的区位优势与发展红利的集中体现。”
王君松告诉记者,自落户青岛以来,学校始终秉持“深耕青岛、服务青岛”的发展理念——“从推出首版《服务青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当前正在推进的2.0版本,我们始终紧扣青岛产业发展脉搏,精准锚定学校在新能源、海洋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服务坐标,持续挖掘校地协同的创新增长点。”
学校岩土地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助力青岛地铁6号线建设。
“在当下学科交叉、科教产教协同等发展浪潮中,山科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
在王君松看来,在人工智能与多领域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山东科技大学还创新性地推进融合发展战略。
“我们首先聚焦校内学科交叉融合,打破过去楼宇间的物理隔阂。比如,以前土建学科和采矿学科教师往来较少、缺乏交流,如今我们开通校内通道,定期举办学科交叉论坛,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充分了解彼此的研究方向,探寻交叉创新点。”
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
山科大还持续深化与山东能源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校内创新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针对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与攻关难题,由学校面向校内科研团队发布“技术榜单”,以市场化招标模式集聚创新资源,推动解决企业“卡脖子”的实际问题。
培养造就更多“真题真做”的青年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
“建校以来,学校仅安全相关学科就孕育出6位两院院士、300余位行业领军人物,更是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杰出代表100余名。”
王君松不无骄傲地说:“在山东能源集团,其20万员工中有1万人是山科校友,高管团队里三分之一是我校本科毕业生,这些数据正是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但说实话,眼下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上还有块‘硬骨头’要啃——引育顶尖战略科学家和青年院士这类‘顶尖人才’。”王君松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紧迫感。
他坦言,高楼易起,大师难求。大学之大在于汇聚大学者、研究大学问、培养“大写的人”。为此学校正搭建“山海英才”体系,把人才按照“高、中、低”“老、中、青”排兵布阵,构建近悦远来、近悦远慕的人才体系。
以一流学科规划当“指挥棒”,既撒网引进顶尖人才,也给青年教师“搭梯子”。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不断推进顶尖人才引育,强化领军人才攻坚,做好青年人才扩容,加速形成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重点造就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国家级顶尖人才引育新突破。
陈绍杰教授指导团队实验。
同时,健全教师发展组织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职称评聘、岗位考核机制,加大教师培养培训、挂职锻炼力度。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大学有两股奔腾的“活水”,学生似灵动活泼的溪流,教师如深沉宽广的江河,二者交织,汇聚成大学教育的滔滔浪潮。
在锻造一流教师队伍的同时,更要构建起层次分明、协同共进的高水平人才发展体系。
“在本科教育方面,我们将坚持以本为本,不断加大一流专业、认证专业等高水平专业建设力度,加快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与技能。”
“同时,深化科产教协同育人,提升实习实践教育质量,推进科研反哺教学,构建多主体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山科模式。”
胡相明教授带领参观全国重点实验室。
王君松表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将提高重点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比重,健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同时,构建新型导学关系,建强导师队伍。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实施千项优质成果扶植计划,打造以“工程师小队”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品牌,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真题真做”的新时代“新质研究生”。
“此外,我们还将依托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目前,我们已有外籍教师、国际留学生超过4400人,在省属高校中国际化办学程度稳居首位。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幅提升学生国(境)外交流、深造比例,让山科的学生带着‘世界眼光’闯天下。”王君松说。
为进一步促进家校沟通,凝聚共育力量,新学期初,实验学校小学部开展家访活动,老师们走进家庭,与家长面对面进行有温度、有目标的沟通交流,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2025-09-16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新学期伊始,博兴县实验小学以“夯实教学常规、彰显学科特色”为核心,启动“一校一品・一科一韵”教学常规月活动。
2025-09-16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9月10日,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表达对一线教师的深切关怀,听取教职工意见建议,根据学校党委统一安排,校领导分别深入各个系部走访慰问,与一线教师面对面座谈,共庆节日、共话育人、共谋发展。
2025-09-12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近日,我校2024级酒店服务春考班学生房月蛟与其父亲(我校首届烹饪专业毕业生)专程来到学校,将一面书写“匠心培育金牌,师恩守护成长”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郑重交到学校领导与教师手中,以此表达对学校深切培育的感激之情。
2025-09-12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9月10日,“立德树人 潍教担当”潍坊市庆祝第 41 个教师节大会在潍坊市融媒体中心举行。
2025-09-12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9月10日下午,青岛西海岸新区第六初级中学在两河校区报告厅举办了以“春晖四方·育梦成光”为主题的教师节表彰大会。
2025-09-12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9月10日上午,东营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李明芳老师和尚甜老师走进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运用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儿心量表)为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开展专业评估活动。
2025-09-11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9月11日,县教体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徐加言一行到单县一中调研,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单县一中党委书记王腾香,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继友等陪同活动,双方在南校区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会谈。
2025-09-11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实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9月10日,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组织召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
2025-09-11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传承“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帮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风尚,9月10日上午,我校举行了“青蓝同心传薪火,躬耕教坛敬师恩”主题活动。
2025-09-11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近日,烟台德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一行来访我校赠送校企合作感谢信,对学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力支持表达了深切谢意,学院领导、智能制造系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出席。
2025-09-11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生动展现我市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潜心教学的精神风貌,倡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助力新时代美德东营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025年“东营市教书育人榜样”选树宣传活动,全市共有10位优秀教师入选。
2025-09-11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9月6日上午,中国-马来西亚青年职教培训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学校举行
2025-09-07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
9月6日,肥城市教育大会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举行。市领导张莉、范长征、付玲、辛涛、王志勇、李希刚、步文、李冰、杜君河、姬建芳、王同华等出席会议。
2025-09-06 来源: 山东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