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山东中医药大学三下乡:中医活力涌乡村,青春杏源谱新篇

山东中医药大学三下乡:中医活力涌乡村,青春杏源谱新篇

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杏源”实践队积极行动,于暑期深入基层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姿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中医药活力在乡村大地涌动。

入户调研,聆听基层中医药心声

实践队秉持探寻基层中医药发展现状、倾听群众需求的初心,深入东营市草李村,西齐村开展入户调研。队员们带着问卷,叩响村民家门,在农家小院、堂屋中,用方言唠家常,开启与基层民众的对话之旅。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与村民聊天 刘瑞莹 摄

“俺们老一辈有小毛病,爱用土方子,像艾草煮水熏关节,能缓解疼痛哩。”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边捏菜叶子边分享。也有村民提及,村里中医诊疗资源匮乏,遇复杂问题就医不便。队员们认真聆听记录,从中医药使用情况到基层服务短板,将这些饱含生活温度的反馈收入调研成果。遇村民对中医药知识困惑时,队员化身“小老师”,用通俗语言讲解养生知识,如饮食调理脾胃、按摩穴位缓解疲劳等。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为村民讲解养生知识 刘瑞莹 摄

此次入户调研,是实践队扎根群众的生动实践。通过与村民交流,摸清中医药在乡村的实际情况,感受基层对中医药服务的期待。这些“声音”,将成为后续中医药文化推广、服务优化的“指南针”,助力中医药在乡村更好“开花结果”。

校园宣讲,播撒中医药文化火种

为让中医药文化在青春校园绽放光彩,实践队走进第一中学开展宣讲。以生动形式为学生打开中医药传承新窗口,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种子。

课堂上,队员变身“中医药文化传播者”,从《黄帝内经》讲起,用动画、故事让晦涩理论通俗易懂。“同学们,中医‘肾为冬之脏’,冬天要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养肾,储存阳气。”结合季节讲解养生智慧,展示经络图教找养生穴位,引得学生好奇尝试。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为同学们讲解中医知识 刘瑞莹 摄

除理论讲解,还有“实操课堂”。两人一组示范推拿、按摩手法,邀请学生体验。“按合谷穴缓解牙痛,揉足三里助脾胃健康。”队员边操作边讲解,学生学得认真,还主动提问熬夜的中医调理方法,队员耐心解答,将养生知识融入学生日常。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为同学们讲解如何把脉 刘瑞莹 摄

这场宣讲,是实践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创新探索。以校园为阵地,结合青少年求知欲、好奇心,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不少学生课后表示想多了解、教给家人。中医药文化火种在校园悄然点燃,助力传承之火代代相传。

田间识药,解码中医药自然密码

实践队走出书本课堂,开展中药材识别实践。以天地为教室、自然为教材,探寻中医药“自然密码”,让知识从理论走向鲜活实践。

实践中,队员化身专注“采药人”,手持《中药材识别手册》,紧盯路边、田间草木。“这是红叶石楠,部分部位合理炮制有药用价值。”队员指着植物讲解,观察叶片形态、触摸质地,对照手册确认特征。遇不熟悉植物,队员围讨、拍照咨询老师,不放过“辨药”机会。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观察药材 刁磊鑫 摄

从公园绿植到乡村野菜,队员认真甄别学习,交流中医药典故,如《本草纲目》记载的车前草清热利尿。“边走边学、边看边记”,让知识扎根自然观察。队员感慨:“大自然藏着众多中医药宝藏,在自然里悟传承,对中药材理解更深。”

此次田间识药,是实践队践行实践教学的生动写照。通过触摸植物、辨别形态,深化对中药材的认知,体会中医药“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内涵。这份自然实践经验,将成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底气”,助力讲好中医药故事,让古老智慧焕发新活力。

乡村义诊,传递中医药服务温情

实践队深入东营乡村开展免费义诊,带着专业知识与医者仁心,为村民送健康服务,让中医药“枝叶”扎根乡村土壤。

在农家小院,队员询问大爷胳膊疼病史,熟练进行针灸操作,大爷称疼痛缓解。旁边大娘咨询失眠,队员把脉看舌象,给出艾灸穴位、中药调理建议,叮嘱饮食清淡少思虑。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为村民们施针 李子烁 摄

除针灸、推拿,实践队还提供量血压、耳穴压豆等特色服务。村民对传统疗法好奇,队员便一遍遍讲解原理、示范操作,教日常保健小技巧,如按摩合谷穴缓解牙痛、按压内关穴舒缓心悸。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为村民们聊天并讲解有关知识 李子烁 摄

义诊间隙,队员当“中医药宣传员”,用方言发手册、唠嗑普及文化,从中医药膳推荐到疾病预防知识,把专业内容转化“家常话”。此次义诊,是实践队诠释中医药“惠民、利民”的生动实践,拉近中医药与基层群众距离,激励实践队为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热门推荐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