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举办。此次大会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高等教育重构”为主题,来自各国教育数字化领域的专家展开交流分享,共同探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方向。
大会发布了《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4)》。报告倡议启动“智慧教育之门计划”,旨在充分激活人工智能的巨大潜能,构建一个更有韧性、可持续性的高等教育生态。
当前,数字技术已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系统性变革。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高等教育正在迎来新一轮重要转型。
数字技术重塑教育形态
高等教育是一个由院校、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及学生等构成的复杂系统。目前,数字技术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珺认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而是涌现出线上教育、虚拟实验室、数字化学习平台等新型教育形态,从而改变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从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知识生成、传播和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变。在这种模式下,‘传授’变为‘创造’和‘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潜力,还推动整个高等教育向知识创新、个性化培养、协同合作的方向发展。”高珺说。
此外,高等教育不仅涵盖教学,还包括管理、评估等多个环节。而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包含多个要素的复杂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转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教育的一个方面,并强调了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和重塑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为教学、管理、评估等环节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效率。
人工智能引领教育变革
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构建智慧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变革。
重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教授李珩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为高等教育破解发展难题、激发教育创新活力提供了新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优化教学流程、营造智能化教学环境,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支持的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服务,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李珩说。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具有助力实现教育公平的潜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信息化学会等国际机构也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中的关键作用。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革新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优化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等多个维度赋能高等教育。李珩举例,如推荐系统算法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学习偏好等个性化特征,精准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智能助教系统可以提供在线答疑、作业批改等服务,有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升教学效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还能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李珩也提醒道:“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数据隐私难以保障、师生互动和人文关怀减弱、师生数字化素养欠缺导致的资源浪费等风险与挑战也不容忽视。因此,高校需要在充分认识这些技术优势与局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教智融合赋能育人实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众多高校纷纷投身于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中。其中,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高校之一,重庆大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效。
重庆大学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创新的实践。此前,学校已发布了《重庆大学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24年4月,重庆大学又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确定为下一步教育改革目标。
李珩介绍,重庆大学分批建设升级了多功能智慧教室、可重构互动研讨教室、高清智能录播教室和智慧图书馆等设施,实现多屏互动、在线直播录播、研讨交流等教学功能的全覆盖。
在课堂教学中,人工智能已经大展身手。以重庆大学的建筑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基于知识图谱技术重组课程内容,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此外,学校在操作系统、运筹学等课程的教学中,也融入了人工智能教学顾问、智能作业批改和教学数据分析等功能。
李珩介绍:“我们的智能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不仅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建模和分析,还采用最前沿的大语言模型,对教学过程数据和本地知识库进行高度抽象和语义理解。通过智能分析,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模式与规律,发现潜在问题,并据此自动生成有针对性的质量反馈报告。”
“未来,重庆大学将继续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构建智能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李珩说。(记者 孙明源)
在宁波市教育局的再三阻挠下,历时4年、逾期2年,兴宁中学和蛟川书院两所“公参民”学校至今未完成整改。
2025-06-25 来源: 科技日报
2025年6月5日,中国自动化学会正式公示第九批“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共建示范校”名单,临沂实验中学凭借其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扎实基础、创新课程体系及突出育人成果成功入选。
2025-06-24 来源: 科技日报
6月23日下午,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全体党员赴市中区永安镇薄板泉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
2025-06-24 来源: 科技日报
近日,我校与聊城大学MPA教育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开启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校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2025-06-24 来源: 科技日报
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祖国的明天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5-06-24 来源: 科技日报
6月19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孟繁营以《拥抱新质生产力浪潮,在电气强国征程中绽放青春》为题,为电气工程系入党积极分子讲授思政课。
2025-06-22 来源: 科技日报
6月20日,由健康报社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潍坊市中医院承办的2025城市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会议在潍坊召开
2025-06-22 来源: 科技日报
6月19日,服装工程与管理系党总支组织党员赴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5-06-22 来源: 科技日报
根据教育部历年教育统计公报数据,2019年至2024年我国博士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招生10.52万人,2023年增至15.33万人。
2025-06-22 来源: 科技日报
6月20日,崂山区合肥路小学举行2025年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以庄严的仪式感激发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与使命感,为共产主义事业培育新时代接班人。
2025-06-21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