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能提高乡村劳动力素养,阻断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持续传递;也能为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和保障,为乡村建设发展培养一批有技术、爱乡村、懂三农的“生力军”;还能推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乡村人口综合素质,将乡村“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乡村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乡村教育发展始终被摆在我国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教育问题,国家通过政策倾斜、经费补助等方式不断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础,为加快建成教育强国赋能增效。
乡村教育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升级与不断应用,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99.9%的学校出口带宽超过100兆,超四分之三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城乡数字校园建设差距逐步缩小;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达1亿人,页面浏览量近360亿次,有效助推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乡村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教师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国培计划”累计培训校长、教师2187万人次,显著提升了乡村学校治理水平和教师能力素质。依托“特岗计划”为中西部地区3万多所乡村学校补充115万名教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每年定向培养约1万名师范生,促进了乡村教师数量提升与质量强化。连续五年开展“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共奖励乡村教师1807名,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已覆盖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县,受益教师约130万人,人均月补助金额约400元。这些切实举措,有力推动着优秀师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尤为关键。近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依托“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帮扶中西部地区薄弱师范院校建设,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专项、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等累计派出24.3万名教师前往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支教,通过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选派2392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帮扶西部160个县建设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有力推进了区域、城乡教育资源互补。
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结合新时代国家战略要求和社会需求,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需统筹谋划,采取更有效策略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基于定点帮扶盘活教育教学资源。各级教育部门应不断完善教育领域定点帮扶机制,激发全国师范类院校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继续开展乡村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依托定点帮扶机制扩大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等工程,鼓励高校优质师资在定点帮扶平台流动起来,把乡村教育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建设。要均衡布局义务教育资源。健全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治理体系,以县乡村三级协同的教育体系持续补齐乡村教育短板,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要完善乡村教育监测体系,逐步扩大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抽样范围,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修订完善现有监测指标体系,把更多脱贫地区纳入监测体系,部分重点地区实现监测全覆盖。要加大控辍保学监测力度,持续实施“一县一策”防失学辍学,重新划定辍学相对高发区域,在辍学相对高发区域按“一县一策”制定防失学辍学工作方案、预案,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辍学相对高发区域教育工作绩效考核。
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点,巩固教育改革发展成效。要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区教学条件。要详细排查教学条件改造后的实践运行情况,对教学条件过度改造造成的资源闲置问题,应跨行政区重新规划学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教学条件仓促改造导致的资源难用问题,应纳入县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规划,巩固基层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针对教学条件改造资金短缺问题,地方政府应用好多方资金,以中心乡镇为核心,加大乡村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投入。要加快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坚持以应用为导向走集成化道路,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适合乡村教育实际发展的数字教育资源库,提供更多可选基础性课程教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补齐乡村基础课程教育短板。要加强乡村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创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远程教育平台开展数字化教学,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域限制。要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坚持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方向,结合地方政府政策、社会区域结构健全乡村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要以培育新农人为目标,围绕乡村产业、乡村技能资本、乡村治理等领域构建乡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优先在乡村职业教育中设置职业本科试点。
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培训,造就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要持续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探索建立定向就业师范生的学历提升阶梯体系和综合性评价机制,为综合表现优异的师范生提供在职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机会,以进修深造方式更新乡村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知识体系。要扩大“优师计划”招生规模,推动更多熟悉本土语言文化、了解教学情况及学生特点的本县生源师范生参与计划并返乡任教,为乡村地区培育和输送更多优秀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多措并举强化乡村教师待遇保障。优化全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进行区分,适当扩大政策覆盖范围,防止乡村之间补助政策差异过大而出现“悬崖效应”。整合县乡村三级在教师选、育、用、留方面的政策体系,以县为主体统筹辖区内乡村教师发展工作,打通县聘乡用、跨行政区调配教师资源等机制。要深化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探索适合乡村教师发展的评价体制机制,提高县域在提职、晋级、待遇保障、培训等方面的自主探索力度和政策创新实践自主性,解决因制度因素导致的乡村教师“留不住”问题。
(作者:章文光,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农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为进一步促进家校沟通,凝聚共育力量,新学期初,实验学校小学部开展家访活动,老师们走进家庭,与家长面对面进行有温度、有目标的沟通交流,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2025-09-16 来源: 光明日报
新学期伊始,博兴县实验小学以“夯实教学常规、彰显学科特色”为核心,启动“一校一品・一科一韵”教学常规月活动。
2025-09-16 来源: 光明日报
9月10日,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表达对一线教师的深切关怀,听取教职工意见建议,根据学校党委统一安排,校领导分别深入各个系部走访慰问,与一线教师面对面座谈,共庆节日、共话育人、共谋发展。
2025-09-12 来源: 光明日报
近日,我校2024级酒店服务春考班学生房月蛟与其父亲(我校首届烹饪专业毕业生)专程来到学校,将一面书写“匠心培育金牌,师恩守护成长”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郑重交到学校领导与教师手中,以此表达对学校深切培育的感激之情。
2025-09-12 来源: 光明日报
9月10日下午,青岛西海岸新区第六初级中学在两河校区报告厅举办了以“春晖四方·育梦成光”为主题的教师节表彰大会。
2025-09-12 来源: 光明日报
9月10日上午,东营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李明芳老师和尚甜老师走进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运用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儿心量表)为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开展专业评估活动。
2025-09-11 来源: 光明日报
9月11日,县教体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徐加言一行到单县一中调研,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单县一中党委书记王腾香,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继友等陪同活动,双方在南校区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会谈。
2025-09-11 来源: 光明日报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实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9月10日,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组织召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
2025-09-11 来源: 光明日报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传承“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帮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风尚,9月10日上午,我校举行了“青蓝同心传薪火,躬耕教坛敬师恩”主题活动。
2025-09-11 来源: 光明日报
近日,烟台德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一行来访我校赠送校企合作感谢信,对学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力支持表达了深切谢意,学院领导、智能制造系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出席。
2025-09-11 来源: 光明日报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生动展现我市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潜心教学的精神风貌,倡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助力新时代美德东营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025年“东营市教书育人榜样”选树宣传活动,全市共有10位优秀教师入选。
2025-09-11 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