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符合学情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在深挖课程思政内涵、丰富课程思政手段、建设课程思政体验基地、完善课程思政评价等方面进行连续建设,推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一套系统的代表作,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打造了一个以课程思政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充分发挥了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示范辐射将有益经验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
建强中心示范推广
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鲁东大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2022年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围绕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教学改革、评价机制、实践育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和山东省教育部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形成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的工作格局,全面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发展。在中心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一核五维”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该模式以课程思政为核心,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大维度出发,形成了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一方面,中心制定了“三三三”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评价层面(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成果)、三个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同行专家)和三个评价维度(思政元素融入度、学生满意度、教学成效),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此外,中心还实施了政策引领与绩效引导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设立专项经费、优先支持教改项目、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各类评选等措施,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中心的推动下,学校已成功举办多场课程思政与“金课”建设系列研讨会,邀请了众多校内外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研讨。中心获批多项省级思政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课程思政重点项目,并设立了省级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同时,中心积极推动与其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活动,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发展。这些合作与交流活动不仅提升了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和参考。
依托中心,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网站,展示鲁东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新成果和动态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分享平台。通过该网站,广大教师和学生便捷获取各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优秀案例、教学经验分享等,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该网站还设有在线交流互动区域,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实时沟通与经验分享,有助于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和研讨会等,助力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
总结经验形成案例
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为了总结和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与成果,鲁东大学组织编写多本专著和课程思政案例集,系统阐述课程思政的理念、要素、方法和评价等核心内容,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不同专业和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成果。《高校课程思政探究》一书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要素、方法和评价等核心内容,从不同专业和课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和创新方法,如在文学类课程中,通过引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在理工科课程中,结合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和创新精神等。通过自编的调查问卷,对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情况以及大学生视角的课程思政效果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普遍认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方法。同时,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也较高,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鲁东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精心挑选了来自不同专业和课程的160余篇优秀教学案例,展示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和宝贵经验。案例涵盖了文、理、工、农、师范等多个学科领域,体现了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多元化和全面性,通过详细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思政元素融入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育人效果等方面内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和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成果,从而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打造系列示范课程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鲁东大学积极打造一系列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2021—2024年,学校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以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中国史”课程是鲁东大学面向历史学本科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通过构建“12345”课程思政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课程思政内涵;发挥“中国史”课程在传承中华文明基因、红色基因中的独特优势,“古代史”课程重在传承中华文明基因,“近现代史”课程重在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对接“三全育人”体系,打造“课堂思政+社会思政+线上思政”体系,做到人人重育人、环环有思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培根铸魂。同时,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纳入课程思政体系。课程团队注重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结合,深挖课程思政内涵、丰富课程思政手段、建设课程思政体验基地、完善课程思政评价等,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师由“思政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通过深挖“中国现代史”课程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改革达到师生双受益的目的。近年来,团队获批“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百年记忆”专题论坛主题宣传类国家社科项目5项。团队既重视通过社会实践善用地方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又主动走向社会、走到百姓中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良性互动的局面。
未来,鲁东大学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新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孙舒扬 张兴晓 向平)
莱州市文泉学校于6月29日上午组织少先队员走进永安路街道福禄苑社区开展了“童声嘹亮诵党情 红色精神永传承”七一主题教育活动。
2025-07-0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5 年 6 月 30 日上午,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五楼录播教室内暖意融融,一场以 “致敬芳华 薪火相传” 为主题的教师荣退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2025-07-0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6月27日,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专题培训会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2025-07-0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6月30日下午,青岛高新职业学校党委书记孙洪传同志以“恪守‘四风六纪八规’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为题,为全体党员讲专题党课,深入阐述新时代党员教师严守纪律规矩、锤炼过硬作风的重要意义与实践
2025-07-0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7月1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成永江率队深入各学院,实地检查2025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六十多项赛事备赛工作。
2025-07-0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在宁波市教育局的再三阻挠下,历时4年、逾期2年,兴宁中学和蛟川书院两所“公参民”学校至今未完成整改。
2025-06-2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5年6月5日,中国自动化学会正式公示第九批“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共建示范校”名单,临沂实验中学凭借其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扎实基础、创新课程体系及突出育人成果成功入选。
2025-06-2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6月23日下午,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全体党员赴市中区永安镇薄板泉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
2025-06-2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6月17日,济南二中副校长燕校龙带领骨干教师团队一行来到济南一中,参观“世纪筑梦创客中心”、实验室、校史馆等场所。
2025-06-2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近日,我校与聊城大学MPA教育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开启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校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2025-06-2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祖国的明天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5-06-24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