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有哪些实施路径?我国各地各校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中有哪些有益经验?本期专刊特邀请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校长等对此进行研讨。——编者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这一举措适应了全球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潮流,也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未来竞争力打下了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总结有关经验和做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构建更加开放、创新、包容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1、全球视野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价值
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着全球社会和经济结构。据世界经济论坛(WEF)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创造数百万新型工作岗位,同时也将替代许多传统职业。可见,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已不再是专业领域的“专属技能”,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基础素养。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本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发布的关于K-12人工智能课程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开发并实施了K-12人工智能课程。2023年新加坡政府发布《以科技推动教育转型2030年总体规划》,“加强学生数字素养和技术技能发展”成为规划的五大战略之一,政府为学校提供包括课程在内的资源以支持所有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发展。2024年4月,韩国教育部门提出到2025年,逐步引入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教科书。202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新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对学生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这次出台的《通知》,正是我国近些年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经验总结和创新深化,明确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方向和实施路径。中小学阶段是人格养成、兴趣激发和基础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当前各地各校亟须找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落实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2、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突破点
开展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在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实现普适化等领域有所突破。
关注能力发展,构建分阶段课程体系。《通知》提出,小学低年级注重感知与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与应用,高中阶段聚焦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分层次设计课程内容,与国际上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探索不谋而合。芬兰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数字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作为学生数字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人工智能能力的发展应该从早期教育开始,并且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深入。当前全球范围内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分为三大类:人工智能基础,伦理和社会影响,理解、使用和开发人工智能工具。而这次《通知》提出的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不仅指明了需要构建分阶段课程体系,还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要注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有利于学校将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和社会影响等议题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强化跨学科与实践导向,创新教学模式。《通知》提出推广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任务和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已有的国际经验表明,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强调跨学科和实践导向。芬兰通过编程、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项目等跨学科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学校需要探索“AI+跨学科”整合开课,优化课时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打造科学化、生活化、情境化的中小学人工智能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普适化、泛在化资源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当前,开放教育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做法被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本次《通知》提出,通过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开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方式,提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普适性。学校可以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享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学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此外,需要加强不同地域、学校间交流,鼓励教师交流创新教学模式,提炼富有成效的典型人工智能教育案例,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教学实践经验。
3、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推动力量
任何教育的落地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校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推动力量。然而,人工智能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面临师资短缺问题。
面对师资问题,欧盟通过开发、使用SFT工具(智能教师自评工具),通过自我反思、评估来支持教师数字能力的发展;新加坡则建立专门的师资认证体系,将具备人工智能背景的专业人士纳入兼职教师队伍。2022年,我国出台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出了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根据相关文件,各地各校需要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教师职业发展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与高校、企业合作,引进符合条件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不断强化人工智能专业化教师队伍力量。
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须谨防加剧“数字鸿沟”。在实践中要加强城乡统筹,通过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将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覆盖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组织城乡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结对活动,鼓励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等。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领域,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借鉴国际经验,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统筹城乡资源,将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2024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QDSKL2401282]成果)
作者:李勇
绿茵场上,足球小将激烈拼抢,赢得场边阵阵欢呼。这样的场景时常在青岛九中的校园中上演,可以视作九中体育教育最生动的注脚。
2025-08-1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2021级1班的同学们在家委会精心组织下,走进济南市气象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气象科学探索之旅。
2025-08-1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5年8月1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泰安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泰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通报了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保障有关情况。
2025-08-1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潍坊市利昌学校 潍坊市利昌学校成功斩获山东省冠军、季军和省二等奖。
2025-08-1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5年8月2日至9日,山东科技大学“沂路生花·乡韵新生”乡村振兴实践团赴淄博市沂源县开展为期8天的实践调研
2025-08-1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近日,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我市54名学生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27名,三等奖22名,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
2025-08-1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8月7日,济南一中初中部2023级(2)班的同学们走进承载千年文明的山东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研学之旅。
2025-08-1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8月10日,淄博实验中学2002级5班校友回访母校,为母校捐赠砖雕纪念品。校长惠伟伟,任课教师郭培芹、韩军、蔡双参加捐赠仪式。
2025-08-1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8月9日上午,济南市育新小学三(4)中队的队员们来到山东省图书馆少儿馆,一起聆听“启文老师用甲骨文讲好中国故事”,踏上了神秘的汉字寻根之旅。
2025-08-1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为生动展现我市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潜心教学的精神风貌,营造浓厚选树宣传氛围,近日,就我市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团队)”推荐对象进行展播。
2025-08-1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和牡丹区教体局《2025年菏泽市牡丹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
2025-08-1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根据菏泽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2025-08-1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7月31日,云南宁蒗小凉山学校的报告厅变身璀璨舞台,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队与当地学生共同呈现的暑期夏令营结营汇演在此举行。
2025-08-1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以“培根铸魂、厚基强能”为育人理念,组织21名师生于7月16日赴云南开展“滇鲁情深,‘翼’同前行”暑期社会实践。
2025-08-10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