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 » 品读“诗圣”杜甫

品读“诗圣”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的诗,与李白齐名,但杜甫的诗,没有李白的豪放与洒脱,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品杜甫的诗,离不开杜甫所处的时代。开元时代,社会繁荣,文化也随之空前繁荣。天宝以后,唐代政治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杜甫更深刻地体悟到当时社会的民生疾苦。杜甫早年“读书破万卷”的努力,中年以后与人民的接近,使他体会到了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吸收了不少人民的语言。杜甫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

杜甫的诗,在他年轻时、在小范围内就有一定的影响力了。在他还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由于他的诗文,他已经在洛阳显露头角了。洛阳名士如崔尚、魏启心等见了杜甫的作品都为之惊赏,说他的出现无异于班固、杨雄的再生。但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后来的事。一个人的成就和对历史的影响,要等到后人来评判,经过历史沉淀、大浪淘沙之后,他的思想和他的作品才能熠熠发光。

在封建科举体制下,每一个读书人最初的愿望都是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然后在自己的官职上服务民众。杜甫也是这样,但是真正使他的诗洞察民生、体恤民情的,还是他由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的转变。在亲身体验了市井生活的艰辛后,他的诗歌开始为人民代言。同时,经过生活的磨砺,他也能够从国家和民族的层面去审视和思考问题。杜甫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而“三吏”“三别”这六首诗,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

在战火中,在流亡中,听闻收复了河南河北后,杜甫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五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古诗,在品悟了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之后,我也更加了解了他作此诗的时代背景,也能更深入地向学生讲解此诗。一个“喜”字,对杜甫这样一个流亡者而言,饱含了多少对故乡的深情,对国运的牵挂。

“诗圣”杜甫的伟大人格与不朽诗篇,在他生前及死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在唐代文坛上得到应有的重视。后来,他与他的诗逐渐受到关注,但那些最富有人民性和独创性的诗篇仍然未能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只有元稹、白居易等人对这些诗篇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的统治阶层与士人更倾向于欣赏那些描绘风景、超脱尘世的诗歌。

杜甫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可即便是受尽折磨,他却依旧对生活满怀热忱,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令我们敬佩。

 

济南高新区正博小学  王亮

热门推荐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