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院校 » 青岛理工大学:打造“红砖”微课堂,让革命旧址“活”起来

青岛理工大学:打造“红砖”微课堂,让革命旧址“活”起来

“‘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在延安,在‘红砖’微课的录制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闪烁着的时代光芒。”青岛理工大学“薪火古韵传·青春续红脉”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宣讲员祝汶慧在录制“红砖”微课后说道。

近日,青岛理工大学“薪火古韵传·青春续红脉”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一行12人来到延安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活动,解锁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的“红色课堂”新模式,在探寻革命旧址、调研实践中让革命旧址“活”起来,延续红色血脉,引导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实践团成员充分挖掘延安革命老区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以党的奋斗历史为教材讲透新时代“历史大课”,以党的伟大实践为素材讲活新时代“实践大课”。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后走访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凤凰山等10余处革命旧址,参观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故居,通过实践体验、座谈交流等方式扎实推进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录制6期“红砖·微课堂”,参与构筑“数字延安”,引导广大青年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争做新时代小“红砖”。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内,实践团成员高唱《黄河大合唱》。这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展示出了军民英勇战斗的场景和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如今,成员们再次用嘹亮的歌声唱出了新时代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理工学子炽热的爱国情怀。延安精神与爱国情怀深深融入“红砖·微课堂”,赋予这块“红砖”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

实践团结合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浸润式”的思政教育新模式。“红砖”微课堂从历史背景、人文元素、色彩选择等角度设计“红砖”思政微课程内容,讲“活”革命老区红色故事。成员们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通过调研查阅延安革命旧址相关资料,充分挖掘延安地区的红色资源,融合传统思政优势与新媒体技术,实现云上教学,制作了“红砖”系列微课视频。通过实地调研走访革命老区王家坪社区,开展志愿宣讲、红色教育课堂等活动,推动思政工作在社会层面落地生根,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思想支撑和价值引领,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革命旧址是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也是幸福生活的奠基者,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更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让革命旧址活起来,出现在手机屏幕上,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实践团成员张梦羽说道。

学院团委书记徐卫晓亲自带领团队奔赴延安,她表示在延安的土地上,看到了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将红色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红砖”微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出真招、见实效、可持续上做文章,更好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浸润式”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将红色文化、国学文化、外语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开展了以讲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为动力,引导广大青年学子通过“走、访、拍、讲、写”等形式引导学生寻访红色足迹,让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社会实践“大课堂”到思政“微课堂”,从“微课堂”到“大社会”,此次“红砖”系列视频既是聚焦“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又能发挥专业赋能的育人实效,使“独唱”成为“合唱”。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革命旧址,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以促进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实践课紧密衔接为目标,以资源协同、实践协同、师资协同为主线,构建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多维度、全链条的实践场域,打造更多让青年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能“共鸣”的思政金课,激发青春担当的时代大课。

撰稿:徐卫晓、邴怡炆、宗甜甜 审核:卢新明、王振

热门推荐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