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技术可以减少火力发电对大气的污染;可以保障电网供电的质量和稳定性;可以利用波峰波谷差价优化电费;甚至结合分布式光伏屋顶,未来发电多用电少的家庭可以赚钱……这就是储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我们跟随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常务副主任兰剑老师,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沈国清老师、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副主任苗政老师,一起来了解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让能源“存取”更自如
“储能技术,是指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进行存储,再将其转化成所需的能量形式加以利用的技术,像抽水蓄能、电池储能都是技术比较成熟的储能方式,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据华北电力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苗政老师介绍,能源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等。储能不止是储电,但目前主要体现在电力应用上。过去当用电负荷增高,电源侧发电能力不足,就会影响电网运行。现在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模式是以源(发电)、网(电网)、荷(负荷)、储(储能)为整体规划的,“储”相当于一个基础设施,能够实现调峰、提效,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沈国清老师说:“通俗地讲,储能就是能量多的时候把它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储能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增加了人们运用能源的主动性。”
储能科学与工程学什么?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能量的存储即储能技术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专业,具有多样化的应用背景、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多层次的专业构架等特征。
西安交通大学该专业本科阶段研究各种储能技术的原理、储能材料的开发与研制、储能设备的研制与制造、储能系统的设计及运行策略、其经济性和大数据分析等。储能基础课程设置了物理、工程力学、计算机、电路、工程图学、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储能化学基础、储能原理等。专业课程设置了储能热流基础、传热传质学、热质储存技术及应用、可再生能源及其发电技术、氢能储存与应用、储能材料、电化学基础、纳米材料与能源、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储能系统设计、电力系统分析、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储能应用技术等。
华北电力大学聚焦规模化先进储能+碳中和技术、高效储能器件研发、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集成等研究方向,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基础、储能概论、电工技术基础、化学基础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数理方程、电子技术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材料固体理论基础、数值分析基础、电化学工程、自动控制原理、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专业核心课包括:储热技术及应用、储能电池技术、氢能技术及应用、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储能电站系统等。
人才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移动式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技术和消费革命不断升级,储能产业已经成为国家能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这也使得储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
据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常务副主任兰剑老师介绍,到2030年储能产业上下游需求人数共计65.74万人。目前,我国现有储能产业人才较少,2020年储能从业人员共计约为17.07万人,与2030年相比尚有48.67万人的储能产业人才缺口。2021-2030年十年内,平均每年人才需求超过4.8万人。从我国人才区域分布看,2021-2030年间,华北和西北地区产业每年人才需求总数占比约为15%,为7200人。从我国现有储能人才结构来看,不仅缺少领军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紧缺,骨干工程人才和基础人才的存量也不足,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最大软肋。因此,需要提高我国储能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支撑我国储能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批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从汽车动力电池到大型电站乃至航空航天,储能的应用无处不在。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发电、电池等涉及储能材料、器件、装备、应用等领域,从事创新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设计、工业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可以选择考研深造。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批就读储能科学与工程的2019级本科生将于今年毕业,截止2023年4月底,继续读研深造比例达到89%,深造学校均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
华北电力大学在2019级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内选拔两个班,从大二开始按照储能方案进行人才培养,第一批学生也将在2023年毕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方向集中在储能和热能,就业主要面向五大发电集团。
63所院校开设专业,7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计划明确要求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同年,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增设全国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1年全国共有25所院校获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14所院校经批准备案设置该专业,2023年有23所院校开设该专业。截止目前,全国共有63所院校获批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根据《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国家将大力推动建设若干储能技术学院或研究院,建设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据华沈国清老师介绍,目前,全国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高校共有7所。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交通大学4所高校,获批第二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加快“高精尖缺”人才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八个理工类优势学科(含三个A+学科),整合课程体系,出版全国首部培养方案《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采用本硕博“基础-专业-创新创业”梯次递进的培养方式,大一学生开展储能专业通识教育,大一学年末按照热质储能、储能系统和电磁储能三个模块,结合个人意愿和综合成绩进行模块选择。学生可跨模块选择储能专业特色课程,全面满足储能专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
华北电力大学整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与储能密切相关的优秀专业师资,成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基于“特设专业+专业方向+公选课程”的“三层次”模式,构建“大类招生、交叉培养、通专融合”的储能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全校各专业合力培养储能人才的机制。
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入校后选拔,突破现有专业和学院的限制,整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工)、材料科学与程、功能材料、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七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储能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
2025 年 6 月 30 日上午,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五楼录播教室内暖意融融,一场以 “致敬芳华 薪火相传” 为主题的教师荣退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2025-07-0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6月27日,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专题培训会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2025-07-0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6月30日下午,青岛高新职业学校党委书记孙洪传同志以“恪守‘四风六纪八规’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为题,为全体党员讲专题党课,深入阐述新时代党员教师严守纪律规矩、锤炼过硬作风的重要意义与实践
2025-07-0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7月1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成永江率队深入各学院,实地检查2025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六十多项赛事备赛工作。
2025-07-0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在宁波市教育局的再三阻挠下,历时4年、逾期2年,兴宁中学和蛟川书院两所“公参民”学校至今未完成整改。
2025-06-25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2025年6月5日,中国自动化学会正式公示第九批“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共建示范校”名单,临沂实验中学凭借其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扎实基础、创新课程体系及突出育人成果成功入选。
2025-06-24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6月23日下午,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全体党员赴市中区永安镇薄板泉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
2025-06-24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6月24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与临清市教体局在明德中学开展专题座谈交流会。
2025-06-24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6月17日,济南二中副校长燕校龙带领骨干教师团队一行来到济南一中,参观“世纪筑梦创客中心”、实验室、校史馆等场所。
2025-06-24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近日,我校与聊城大学MPA教育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开启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校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2025-06-24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祖国的明天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5-06-24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6月19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孟繁营以《拥抱新质生产力浪潮,在电气强国征程中绽放青春》为题,为电气工程系入党积极分子讲授思政课。
2025-06-22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6月20日,学校举办党建业务技能大赛。学校纪委书记刘芹到场指导,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务工作者及党员代表现场观摩。
2025-06-22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