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所院校开设专业,7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计划明确要求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同年,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增设全国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1年全国共有25所院校获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14所院校经批准备案设置该专业,2023年有23所院校开设该专业。截止目前,全国共有63所院校获批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根据《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国家将大力推动建设若干储能技术学院或研究院,建设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据华沈国清老师介绍,目前,全国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高校共有7所。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交通大学4所高校,获批第二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加快“高精尖缺”人才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八个理工类优势学科(含三个A+学科),整合课程体系,出版全国首部培养方案《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采用本硕博“基础-专业-创新创业”梯次递进的培养方式,大一学生开展储能专业通识教育,大一学年末按照热质储能、储能系统和电磁储能三个模块,结合个人意愿和综合成绩进行模块选择。学生可跨模块选择储能专业特色课程,全面满足储能专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
华北电力大学整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与储能密切相关的优秀专业师资,成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基于“特设专业+专业方向+公选课程”的“三层次”模式,构建“大类招生、交叉培养、通专融合”的储能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全校各专业合力培养储能人才的机制。
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入校后选拔,突破现有专业和学院的限制,整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工)、材料科学与程、功能材料、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七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储能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