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技术可以减少火力发电对大气的污染;可以保障电网供电的质量和稳定性;可以利用波峰波谷差价优化电费;甚至结合分布式光伏屋顶,未来发电多用电少的家庭可以赚钱……这就是储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我们跟随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常务副主任兰剑老师,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沈国清老师、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副主任苗政老师,一起来了解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让能源“存取”更自如
“储能技术,是指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进行存储,再将其转化成所需的能量形式加以利用的技术,像抽水蓄能、电池储能都是技术比较成熟的储能方式,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据华北电力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苗政老师介绍,能源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等。储能不止是储电,但目前主要体现在电力应用上。过去当用电负荷增高,电源侧发电能力不足,就会影响电网运行。现在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模式是以源(发电)、网(电网)、荷(负荷)、储(储能)为整体规划的,“储”相当于一个基础设施,能够实现调峰、提效,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沈国清老师说:“通俗地讲,储能就是能量多的时候把它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储能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增加了人们运用能源的主动性。”
储能科学与工程学什么?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能量的存储即储能技术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专业,具有多样化的应用背景、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多层次的专业构架等特征。
西安交通大学该专业本科阶段研究各种储能技术的原理、储能材料的开发与研制、储能设备的研制与制造、储能系统的设计及运行策略、其经济性和大数据分析等。储能基础课程设置了物理、工程力学、计算机、电路、工程图学、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储能化学基础、储能原理等。专业课程设置了储能热流基础、传热传质学、热质储存技术及应用、可再生能源及其发电技术、氢能储存与应用、储能材料、电化学基础、纳米材料与能源、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储能系统设计、电力系统分析、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储能应用技术等。
华北电力大学聚焦规模化先进储能+碳中和技术、高效储能器件研发、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集成等研究方向,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基础、储能概论、电工技术基础、化学基础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数理方程、电子技术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材料固体理论基础、数值分析基础、电化学工程、自动控制原理、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专业核心课包括:储热技术及应用、储能电池技术、氢能技术及应用、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储能电站系统等。
人才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移动式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技术和消费革命不断升级,储能产业已经成为国家能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这也使得储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
据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常务副主任兰剑老师介绍,到2030年储能产业上下游需求人数共计65.74万人。目前,我国现有储能产业人才较少,2020年储能从业人员共计约为17.07万人,与2030年相比尚有48.67万人的储能产业人才缺口。2021-2030年十年内,平均每年人才需求超过4.8万人。从我国人才区域分布看,2021-2030年间,华北和西北地区产业每年人才需求总数占比约为15%,为7200人。从我国现有储能人才结构来看,不仅缺少领军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紧缺,骨干工程人才和基础人才的存量也不足,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最大软肋。因此,需要提高我国储能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支撑我国储能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批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从汽车动力电池到大型电站乃至航空航天,储能的应用无处不在。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发电、电池等涉及储能材料、器件、装备、应用等领域,从事创新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设计、工业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可以选择考研深造。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批就读储能科学与工程的2019级本科生将于今年毕业,截止2023年4月底,继续读研深造比例达到89%,深造学校均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
华北电力大学在2019级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内选拔两个班,从大二开始按照储能方案进行人才培养,第一批学生也将在2023年毕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方向集中在储能和热能,就业主要面向五大发电集团。
63所院校开设专业,7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计划明确要求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同年,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增设全国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1年全国共有25所院校获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14所院校经批准备案设置该专业,2023年有23所院校开设该专业。截止目前,全国共有63所院校获批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根据《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国家将大力推动建设若干储能技术学院或研究院,建设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据华沈国清老师介绍,目前,全国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高校共有7所。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交通大学4所高校,获批第二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加快“高精尖缺”人才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八个理工类优势学科(含三个A+学科),整合课程体系,出版全国首部培养方案《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采用本硕博“基础-专业-创新创业”梯次递进的培养方式,大一学生开展储能专业通识教育,大一学年末按照热质储能、储能系统和电磁储能三个模块,结合个人意愿和综合成绩进行模块选择。学生可跨模块选择储能专业特色课程,全面满足储能专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
华北电力大学整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与储能密切相关的优秀专业师资,成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基于“特设专业+专业方向+公选课程”的“三层次”模式,构建“大类招生、交叉培养、通专融合”的储能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全校各专业合力培养储能人才的机制。
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入校后选拔,突破现有专业和学院的限制,整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工)、材料科学与程、功能材料、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七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储能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
为进一步促进家校沟通,凝聚共育力量,新学期初,实验学校小学部开展家访活动,老师们走进家庭,与家长面对面进行有温度、有目标的沟通交流,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2025-09-16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新学期伊始,博兴县实验小学以“夯实教学常规、彰显学科特色”为核心,启动“一校一品・一科一韵”教学常规月活动。
2025-09-16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如果要为山东科技大学70余载的办学历史划定一个重要的时间坐标,2004年,必定是镌刻在其发展里程碑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5-09-16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9月10日,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表达对一线教师的深切关怀,听取教职工意见建议,根据学校党委统一安排,校领导分别深入各个系部走访慰问,与一线教师面对面座谈,共庆节日、共话育人、共谋发展。
2025-09-12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近日,我校2024级酒店服务春考班学生房月蛟与其父亲(我校首届烹饪专业毕业生)专程来到学校,将一面书写“匠心培育金牌,师恩守护成长”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郑重交到学校领导与教师手中,以此表达对学校深切培育的感激之情。
2025-09-12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9月10日,“立德树人 潍教担当”潍坊市庆祝第 41 个教师节大会在潍坊市融媒体中心举行。
2025-09-12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9月10日下午,青岛西海岸新区第六初级中学在两河校区报告厅举办了以“春晖四方·育梦成光”为主题的教师节表彰大会。
2025-09-12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9月10日上午,东营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李明芳老师和尚甜老师走进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运用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儿心量表)为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开展专业评估活动。
2025-09-1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9月11日,县教体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徐加言一行到单县一中调研,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单县一中党委书记王腾香,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继友等陪同活动,双方在南校区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会谈。
2025-09-1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实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9月10日,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组织召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
2025-09-1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传承“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帮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风尚,9月10日上午,我校举行了“青蓝同心传薪火,躬耕教坛敬师恩”主题活动。
2025-09-1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近日,烟台德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一行来访我校赠送校企合作感谢信,对学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力支持表达了深切谢意,学院领导、智能制造系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出席。
2025-09-1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生动展现我市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潜心教学的精神风貌,倡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助力新时代美德东营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025年“东营市教书育人榜样”选树宣传活动,全市共有10位优秀教师入选。
2025-09-11 来源: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