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全省基础教育增值评价实践探索现场研讨会在滕州召开。会议以“新内涵 •新技术•新方法:基础教育增值性评价推进新路径”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明确增值性评价在基础教育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创新形成系统性技术、手段和方法,切实推动增值性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走深走实,助推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副院长胡方作题为《学生评价改革: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专家报告,报告围绕学生评价改革的背景意义、价值定位、关键任务、改革思考、实践探索等方面解读了学生评价“为什么改”“改什么”及“怎么改”,理清学生评价改革的内容和实施策略,挖掘评价改革背后的信息,通过归因和施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与会人员参观了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现场,听取了滕州文化路实验小学、济南、青岛、淄博、聊城市东昌府区等经验分享。
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承办,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薄存旭,枣庄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邓淇,滕州市政府副市长张晓翠及全省市县教育评价负责同志、全省教育评价素养提升种子教师、基础教育学段部分学校负责人5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增值性评价强调对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关注,是教育评价改革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优化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本次会议,共同探索增值性评价的新内涵与功能定位,探寻增值性评价落实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助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各级教科研机构将基于区域和学校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教育评价结果系统转化、运用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让数据、案例和理论成果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切实发挥好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引领作用。
2025年8月2日至9日,山东科技大学“沂路生花·乡韵新生”乡村振兴实践团赴淄博市沂源县开展为期8天的实践调研
2025-08-14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近日,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我市54名学生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27名,三等奖22名,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
2025-08-12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这个暑假中,青岛六中2024级5班的同学前往禁毒预防教育展厅参观学习。
2025-08-12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8月7日,济南一中初中部2023级(2)班的同学们走进承载千年文明的山东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研学之旅。
2025-08-10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8月10日,淄博实验中学2002级5班校友回访母校,为母校捐赠砖雕纪念品。校长惠伟伟,任课教师郭培芹、韩军、蔡双参加捐赠仪式。
2025-08-10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8月9日上午,济南市育新小学三(4)中队的队员们来到山东省图书馆少儿馆,一起聆听“启文老师用甲骨文讲好中国故事”,踏上了神秘的汉字寻根之旅。
2025-08-10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为生动展现我市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潜心教学的精神风貌,营造浓厚选树宣传氛围,近日,就我市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团队)”推荐对象进行展播。
2025-08-10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和牡丹区教体局《2025年菏泽市牡丹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
2025-08-10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根据菏泽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2025-08-10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7月31日,云南宁蒗小凉山学校的报告厅变身璀璨舞台,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队与当地学生共同呈现的暑期夏令营结营汇演在此举行。
2025-08-10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以“培根铸魂、厚基强能”为育人理念,组织21名师生于7月16日赴云南开展“滇鲁情深,‘翼’同前行”暑期社会实践。
2025-08-10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指导,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落下帷幕
2025-08-09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8月6日,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凯,副校长金祖权,党委委员、副校长陈连军一行来校调研交流
2025-08-09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8月6日,我校与青岛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人本论》读者座谈会在学校会议中心致远厅举行
2025-08-09 来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