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院校 » 滇鲁情深育新苗 ——山东女子学院暑期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纪实

滇鲁情深育新苗 ——山东女子学院暑期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纪实

7月21日-31日,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深入云南宁蒗小凉山地区,开展为期10天的教育帮扶活动。团队以“培根铸魂、厚基强能”为育人理念,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特色课程开发、民族文化互鉴、文体活动创新等形式,探索民族文化交融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1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在小凉山学校门口的合影。供图 姜李吉 李加爽

一、文化育人:特色课程浇灌团结之花

循着教育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传承贯穿育人全程”的脚步,实践团打造出双语戏剧、非遗美育、自然教育等特色课程。课堂里,民族语言与普通话共讲传奇,水墨与东巴文同绘深情,各族孩子在文化交融中收获认同,让家国情怀在童心间悄然生长,让民族团结的嫩芽绽放成绚丽之花。

在双语戏剧课堂上,纳西族、彝族、普米族学生共同演绎《哪吒》《阿诗玛》等经典故事,用普通话和民族语言诠释角色。支教队员史泽瑶说:“孩子们在表演中不仅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感受到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2为英语儿童剧《哪吒闹海》节目展示。 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非遗美育”课程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载体。在“山水团扇”创作中,汉族水墨、彝族纹样、纳西东巴文相互融合,普米族女孩阿茸(化名)的作品被选为民族团结主题展览作品。课程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让孩子们理解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3小凉山学校夏令营的孩子们在上丰富多彩的美工课程。供图姜李吉 李加爽

自然教育课堂则结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理念,带领学生记录家乡生态,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团开展的自然科学课程将拍摄技巧与自然观察相结合,带领学生记录植物成长、分辨生物种类。彝族少年吉克(化名)说:“课本里的知识,原来就在我们的山水间。”

4自然科学老师在课上为孩子们科普摄影有关知识。供图姜李吉 李加爽

二、文化交融:民俗互动谱写团结新篇

实践团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坚持“从田野中来,到教育中去”的工作理念,通过沉浸式参与民俗活动把握文化内核,依托跨区域协作盘活乡土资源,将打跳舞的韵律、彝族的纹样转化为鲜活教材,探索出一条“文化理解-资源创新-课程落地”的民族教育振兴路径。

民俗共融:舞动团结步,共话教育经。

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与宁蒗当地村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舞蹈互学活动。傍晚时分,支教队员与当地群众手挽手围成同心圆,在欢快的乐声中跳起了彝族传统的打跳舞。伴随着悠扬的月琴声,众人踏着整齐的节奏,时而模仿耕作的动作,时而变换队形,展现彝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山东学子们也带来了热情奔放的鼓子秧歌,一板一眼间尽显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这场以舞会友的交流,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理念,让教育帮扶在文化互动中焕发新的活力。一位彝族老人感慨:“这样的交流,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

5山东女子学院支教团队与宁蒗当地村民开展的别开生面的“民族舞蹈互学”活动

资源转化:从“县城特色”到“成长养料”

据前期调研,当地在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方面有一定欠缺,当地80%学校缺乏特色课程开发能力。“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文化元素搬进课堂,而是通过教育设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课程开发负责人董老师介绍道。实践团联合潍坊风筝艺人、丽江东巴文化研究者,将查尔瓦纹样、彝族星图、东巴文元素等转化为美育素材,相关成果将纳入夏令营“民族文化课程”。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6为同学们在美工课上融合彝族纹样做的彩色版查尔瓦。供图姜李吉 李加爽

三、成长蝶变:文体活动绽放团结风采

实践团紧扣教育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文化传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的政策导向,以文体活动为暖心纽带搭建民族文化交融平台。各族青少年在体育、艺术活动中从羞涩疏离到相拥协作,在文化共鸣中深植认同,在实践成长中读懂“中华一家亲”,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情在青春里热烈生长。

夏令营足球赛中,彝族少年们巧妙运用本民族“围猎”智慧融入攻防战术,纳西族姑娘将传统舞蹈的灵动步伐融入带球过人。教练董文倩赞叹道:“孩子们把民族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现代体育,既展现了民族智慧,又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7为足球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学习踢足球。供图 姜李吉 李加爽

《小小阿诗玛》的排练中,孩子们用清澈的彝语唱着古老的歌谣,山东吕剧的水袖技法与彝族传统舞步交相辉映,为经典民族故事注入新的活力。主演阿沈抚摸着戏服上的纹样动情地说:“以前总觉得我们的文化很土,现在明白了,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珍宝。”

从最初的羞涩拘谨到如今的自信绽放,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完成了从文化传承者到创新传播者的美丽蜕变。

8为儿童剧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介绍《小小阿诗玛》相关知识

四、长效共建:校地联动培育团结硕果

“教育帮扶不仅要‘送文化’,更要‘育认同’。”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王飞在团队临行前殷殷嘱托。“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将与宁蒗县长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帮扶,创新探索“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一是打造“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将东巴文、彝族纹样等非遗数字化,形成可推广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二是实施“金种子”师资培训计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基础;三是建立“校地联建”实践基地,推动暑期支教常态化,促进东西部协作、民族地区共同发展。

9为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王飞在团队临行前殷殷嘱托。供图 姜李吉 李加爽

暮色中,支教队员与孩子们共放“东巴文风筝”,风筝上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当纸鸢飞越群山,象征着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希望正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这份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约”,不仅传递知识,更播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乡村振兴路上绚丽绽放。

10图为孩子们牵着风筝于草地上奔跑,放飞梦想。姜李吉 李加爽供图

(通讯员:侯俊瑞)

热门推荐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