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抗战胜利80载,山东农业大学学子寻红色足迹,赋能乡村振兴

抗战胜利80载,山东农业大学学子寻红色足迹,赋能乡村振兴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7 月 21 日,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铸魂 80 载抗战精神青年实践团队在山东潍坊诸城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抗战精神的实践活动,踏红色土地,访乡村新貌,让抗战精神在行走中传承。

观馆忆史,在烽烟物件中追寻先辈足迹

走进刘家庄抗战事迹陈列馆,玻璃展柜里的土手枪、锈迹斑斑的手雷,无声诉说着 80 年前的浴血奋战。英雄广场之上,革命先烈的雕塑巍然矗立,深深镌刻着先辈们不屈的脊梁。于图片与实物间穿梭,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的艰辛与英勇,仿佛就在眼前。

团队成员们拿起抹布、扫帚,为场馆清扫除尘。“擦拭展柜时,指尖像是触碰到了 80 年前的硝烟,先辈们激烈抗战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守护好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就是守护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 团队成员王同学一边擦拭展柜一边说。

图为团队成员在纪念馆中清扫。肖仲轩 供图

走村入户,于烟火人家里探寻振兴脉络

从纪念馆走出,团队成员们的脚步迈向乡村深处。队员们与乘凉的村民交流,到村委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经济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张张调查问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填满;一次次沟通,让乡村的轮廓愈发清晰。

“我们村既是‘抗战模范村’,现在又搞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来村里参观红色景点的游客多了,产业园的果蔬也能借着名气卖得更好。” 刘家庄村委委员刘大哥指着墙上的乡村规划图介绍,“红色基因是我们的根,现代农业是我们的翼,两者结合让村子发展越来越有劲儿。”

团队成员们记录下乡村的发展脉络,红色文化正逐步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元素,为乡村振兴提供着鲜活实践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到村委会进行调研。肖仲轩 供图

寻访初心,于红色足迹中继续前行

分组调研中,队员们寻访抗战党支部旧址,登上城墙,学习抗日英雄事迹,通过白墙上的自卫团歌与宣传标语,重温自卫团不屈的战斗意志。

“小时候常听爸爸讲自卫团的故事,他们拿着农具当武器,在村里跟鬼子拼。” 家住城墙附近的张大爷说,“那首自卫团歌,村里老辈人都会哼几句,‘刘家庄自卫战,土炮真勇敢’,当年就是凭着这股子狠劲,才守住了村子。”

团队成员苏同学听完感慨:“大爷的讲述让我真切感受到,‘坚韧不拔’那是先辈们用命撑起来的不屈啊。”

图为刘家庄自卫团歌。沈亚泰 供图

宣讲播火,在体悟精神中照亮未来

红色的种子,需要代代相传。队员们联系当地学校,在暑假前通过线上方式为学生们讲述抗战故事,播撒红色火种。

“学长讲的‘土枪打鬼子’故事,让我知道现在的生活有多珍贵。” 石桥子初中学生小周在线上互动时说,“我要记住那些英雄,好好学习,以后也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社区的小广场上,队员们和居民围坐在一起分享抗战故事。“以前只知道村里有抗战英雄,听了细节才明白他们有多难。” 居民陈阿姨说,“铭记历史不是记恨,是要对得起他们拼来的和平。”

在纪念馆前,全体成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队员们的誓言响彻广场,是青春对信仰的回应,也是对先辈的庄严承诺。

图为团队成员到当地学校进行线上宣讲。齐乃硕 供图

总结会上,团队负责人沈同学说:“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抗战精神从不是纪念馆里的陈列,而是能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的活资源。刘家庄的昨天有英雄守护,今天有红色文化赋能发展,我们青年更要带着这份精神继续往前走。”

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不仅是对红色足迹的追寻,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青春的脚步不会停歇,红色的传承永远在路上。实践团的成员们会带着这份红色记忆,踔厉奋发,勇毅笃行,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中始终焕发不朽光芒,在新征程中以青春之躯接续奋斗。

(通讯员 李映彤 沈亚泰)

热门推荐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