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国内要闻 » 走访慰问,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推广普通话

走访慰问,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推广普通话

一、石桶山巅的护山使者形影相吊的老人扶国生

 清晨的薄雾还没漫过恒合乡的山梁,石坪村的土路上已经传来关切的话语:“扶爷爷,我们来看望您了!”老人耳朵不好,只是坐在庭院里远远地看着我们,额头的皱纹里盛着笑,挥着手招呼大家进屋坐,声音里带着万州山区特有的淳朴。
独居在山顶的老房子里,扶国生村里的“牵挂”。女儿们在外务工,腿脚不便的他连下山买袋盐都费劲,更别说应付头疼脑热。但这两年,国家的扶贫政策像山泉水一样,慢慢浸润了他的生活。

 暑假期间,志愿者们提着礼物踏上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一步一步向着山上攀登。抵达山顶穿过桃林,他们亲切地问候着扶国生老爷爷,耐心询问他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个问题都饱含着深深的关切。他们为爷爷打扫庭院的杂草、清理门前的碎石堆,每每如此,老人就会止住他们的手,操着一口不大流利的普通话连连拒绝。
如今,扶国生的土坯房里大都只是些杂物,散落一地的土豆,还有墙上那发黄的春联。“国家没忘了我们山里的老人,支书比亲人还亲。”老人坐在门槛上,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在万州恒合乡的山村里,像扶国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扶贫政策不是冷冰冰的文件,而是支书踏破的山路、志愿者递来的热饭、医生背上山的药箱,是让每一个独居老人都能在熟悉的故土上,过上安稳的生活。


 山高路远,牵挂不变。这份藏在大山里的幸福,正在石坪村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静静生长。

 

石坪村的爱书先生博览群书的老人张德和
  在万州恒合乡石坪村,住着一位特别的老先生——张德和。虽独自居住,但日子却从不清冷,案头总摊着翻卷了边的书,窗台上摞着码得整整齐齐的报刊,字里行间的墨香,都是他最亲密的陪伴。


 “你们看这篇,讲的是当年老区人民跟着党走的故事,现在读着还浑身是劲儿!”见到来访的志愿者,张爷爷笑着拉大家坐下,顺手拿起桌上的《中国人的故事》,指着密密麻麻的批注讲得起兴。从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到新时代的乡村变迁,他总能从各种书中拎出最动人的段落,眼神里闪着亮,“人老了,记性不如从前,但这些道理忘不了。国家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一股子坚定劲儿,咱普通人守好自己的本分,就是给国家添力”。

 志愿者们到张爷爷家,像接受了一堂“思政课”。他爱读党史、品时政,笔记本里满是政策理解的批注。聊起村里新修的路、种下的脆李,他总能结合书中理论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实干兴邦’啊!”还叮嘱志愿者们要尊师爱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在心里、落在实处。
独居的日子里,阅读是他的“精神三餐”。清晨读报了解天下事,午后品经典重温初心,傍晚在灯下写几句感悟,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坚守。他总说:“书里有前人的智慧,有国家的方向,读懂了,心里就亮堂,独居也不觉得孤单。”
离开时,张爷爷塞给志愿者们几本自己批注的书:“拿去看看,年轻人多读书、明事理,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山风吹过院坝,带着草木的清香,也带着老人从书中传递的那份滚烫初心——原来精神的富足,能让独居的日子如此丰盈,让平凡的生活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石坪村的这位张德和老先生,用笔墨丈量岁月,用初心温暖时光。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要抓住人生中重要的节点;二是要多读书学习知识;三是还要尊敬师长,有一颗敬畏之心。”下次路过,不妨去听他讲讲书中的故事,或许你也会被这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与坚定深深打动。

热门推荐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