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地市聚焦 » 沂蒙山深处的教育变革:解码圈里乡全环境育人新范式

沂蒙山深处的教育变革:解码圈里乡全环境育人新范式

在沂蒙山腹地的褶皱深处,圈里乡的10所中小学如星子般散落在群山之间。这里的教育工作者以"向山而立,为乡而教"的信念,将《关于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转化为生动实践,构建起"家校社网"四位一体的育人生态,走出了一条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一、机制筑基:构建全环境育人体系

圈里乡以"兴教融合"战略为引领,2023年投入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数字化实验室3个、标准化运动场2处。通过"县乡名师"培育工程,培养出全国特级教师刘燕等20名骨干教师,其主持的"山区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获省级重点课题立项。特别在法治教育领域,由司法所选派的法治副校长团队开发《山乡少年法治读本》,全年开展模拟法庭、宪法晨读等活动37场,实现普法教育覆盖率100%。

二、协同育人:打通教育生态链

家校联动创新实施"三代共育+"计划,将家庭教育讲座与农耕节气结合,在春耕秋收时节开展"田间家长会"。书香家庭建设成效显著,"21天阅读打卡"活动带动全乡建立家庭书房436个,岔河小学王明宇家庭藏书量达3000册获评"沂蒙书香世家"。社会资源整合形成"银龄+"育人矩阵:87岁老党员张守礼在唐王山教学点开设"崖壁党史课",非遗传承人周玉娟带领学生创作的《沂蒙红嫂》剪纸长卷入选省级非遗成果展。

  • 乡土赋能:打造特色育人场景

在海拔500米的唐王山耕读基地,劳动教育实现学科化重构:数学教师带学生测量板栗林亩产量,语文课撰写《獾洞物候观察日记》,美术课用红黏土塑制支前独轮车模型。这种"五育融合"教学模式催生出《田园数学十二课》《节气美育图谱》等特色校本课程。红色教育形成"三维矩阵":孟良崮战役遗址的移动思政课、红嫂纪念馆的沉浸式戏剧课、村史馆的"红心少年"宣讲团,让红色基因可视化、可感知。2024年全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提升至98%,中心小学创编的"挑粮扁担操"获山东省阳光大课间创新奖。

 

四、数字突围:突破山区教育边界

面对118名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圈里乡构建"云端育人共同体":开发《山乡娃网络素养》系列微课,联合网信部门开展"清朗网络小卫士"培训。更创新"夜光家访"模式,教师利用晚间通过钉钉会议为外出务工家长解读学生成长档案,该项实践入选教育部"家校协同育人"典型案例。

如今的圈里乡,97%的学校建成"绿色成长银行",道德积分可兑换耕读基地农产包;全乡家长学校参训率达93.6%,家校矛盾发生率同比下降67%。这些用山石草木写就的教育答卷印证:当教育深度融入乡土肌理,大山不仅托得起读书梦,更能孕育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

2024年,这个曾因山高路远被称为"教育洼地"的乡镇,已斩获"临沂市教育工作突出集体"、“沂水县委、县政府全环境立德树人推动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学校、”“沂水县全民大阅读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站在新起点,圈里教育人正以"全域优质、全面育人"为目标,用教育的温度持续点亮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马洁)

热门推荐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